1. 文化內涵的博廣性
“博物洽聞,通達古今”是對于博物館文化最為形象的概括,反映出博物館文化本質的廣博性,也是用來區分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教育場所的顯著標志。博物館自身文化的廣博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創產品的博廣性。
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不僅需要突出該博物館的屬性特征,而且在品類上也要相對豐富,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。博物館文創衍生品代表著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的文化交匯,具有教育性、紀念性、宣傳性和文化性。
博物館文創衍生品的設計應充分表現出博物館的文化內涵,這是它們的靈魂所在。博物館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,在其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,可以把潛在的資源轉化為文化符號,運用到產品的設計之中。
因此,應充分調動博物館的人力資源。以藝術家、歷史學家和設計師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作為技術骨干,深入挖掘文物與文化中潛在的歷史信息、藝術價值,以確保每件衍生品的文化品質。
總之,要把握文化內涵博廣性的設計原則,研制出符合博物館文化氣韻的文創產品。
2. 跨界發展的融合性
互聯網時代科技的發展與信息的共享,不僅可以把人與人相連,行業之間的壁壘也逐漸被打破。比如新的工作崗位,新的社會現象開始出現,很多公共資源得到了優化、發展和完善?;ヂ摼W、新媒體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,為非遺文化的調查、記錄、研究、保護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和支撐。
通過對《2018 年中國互聯網用戶非遺認知與需求研究報告》的分析和總結發現:在較為年輕化的群體中,公眾號、紀錄片、影視作品成為非遺文化傳播的強大推手。非遺文化與旅游產業、影視劇產業、體驗型產品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備受追捧。
在線上,非遺技藝與文化通過影視劇、綜藝節目、音樂與二次元的傳播方式進入大眾視野。在線下,旅游產業及以故宮為代表的博物館、體驗店,為文創產品的創新提供了優質的展示平臺。由此可見,文化的跨界發展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傳播性,并且可以有效的助力于非遺文化的發展。
3. 數字智慧的創新性
數字博物館和智慧博物館是通過數字化、信息化的方式將人類與社會相連,完成溝通和交互的。運用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演繹,能夠在受眾群與文化遺產之間建立起互動,從而生成超級用戶體驗,最終提升文化遺產的公共可達性。
VR、AR 等先進技術將文物實體與虛擬景觀相結合,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互動與體驗。數字化、網絡化、移動化和互動化的新媒體特性使公眾和博物館緊密相連。
4. 與時俱進的傳承性
博物館與博物館文創衍生品的發展都離不開對于優秀文化的傳承。博物館文化在走向創意化的進程中,從集中走向分散,由精深走向普及,往往比隔離式、灌輸式和壓迫式的傳播更為廣泛和有效。此外,優秀的文化創意產物都具備著一定的教育功能和傳播文化的功能。
除此之外,還有作用于大眾精神、情感、知識、審美的部分。人們的生活環境、知識體系、思想水平會伴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難以想象的變化,科技與文化的進步同樣也會影響人們的審美與需求,僅依靠歷史文物的復制品是遠遠不夠的?,F代人需要了解歷史文化,但更需要可以滿足于時代發展,貼近生活的文化創意產品。